2012, 2, 10
文學很美,不論它所要呈現的意義是甚麼都是令人著迷的,尤其是可以透過任何形式來表達。
而這樣的關係和文字更是密不可分。
總是瀰漫著神秘的氛圍,是由閱讀者所建構的。
文學電影特展,
主要是分享電影史上從無到有的直線式回顧,從60年代到90年代後台灣文學電影的各時期風格及代表作。
‧70年代二林二秦文藝片當紅之時。
‧80年代新電影崛起,大量改編純文學的電影蔚為趨勢。
‧90年代之後是『後新電影』或『新新浪潮』的興時時期。
電影就像記錄片一樣,在每個時期都是真實紀錄當下所發生的種種,不論願不願意,它就是存在著。
1960's - 1970's
健康寫實主義,劇情多偏向正面積極與宣策的意味。
60到70年代,正是台灣受外界新思潮與舊文化矛盾衝突與融和再生的劇烈階段。
1964 --- 再見【幾度夕陽紅】的文學,電影風貌。
導演:楊更生 原著:瓊瑤
(我只能找到這個版本的)
1980's 百花齊放
正逢台灣解嚴時期,種種議題躍上檯面,使單一的意識形態轉向開放多元的民主格局。
此時期的新電影,由優異的文學作品改編題材親近居民生活,以小成本、低風險為策略。
1983 台灣新電影的里程碑---三段式的故事與電影《兒子的大玩偶》
(1) 兒子的大玩偶 1968 導演:侯孝賢
(2) 小琪的那一頂帽子 1974 導演:曾志祥
(3) 蘋果的滋味 1972 導演:萬仁
這是我還蠻喜歡的一部作品,以前修台灣文學欣賞課程時,老師有放過這影片給我們看。
當時只覺得,或許是因為年紀小吧XD,一整個對這類型的影片提不起勁,還把它當驚悚片看。
不過對兒子的大玩偶卻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,或許是因為那時代背景的人而言是最貼切的感受。
淡淡的卻很惆悵,那是現在的我們所不能體會的悲傷。
1990's - 2000's 暗夜與曙光
新電影的浪潮雨後期的氾濫,失去了早先的理想與誠摯,創意闕如,內涵不足,加上開放海外電影進入國內市場。
直到2008借助一千萬輔助金拍攝的《海角七號》大放異彩。
1976 (2000)--- 明亮的理想,暗淡的哀鳴【大河悲歌】中的音景與場景。
原著:七等生 導演:張志勇;此片囊括了金馬、亞太影展
土地、台灣與人的互動。
隨著時代的演進,現在的我們可能不知道從前發生了甚麼事情,但是藉由這些影像紀錄,
我們重新體認到台灣這塊土地的演變,不論是人文或是歷史甚至地景,
讓我們更加認識它,並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。
從文學文本到電影場景,文學家描述台灣地景的字句,這是電影與文學交融的美好。
我喜歡這樣的感覺,好像橫跨了幾世紀一樣,暫時不討論正規的議題,單純的因為環境而感動。
就像這個特展所述說的,
我們都在所依存的土地找尋歸宿與希望。
或許我們的土地不侷限在視野所能規範到的領域,心,也是另一個土地。
※資料來源:國立台灣文學館、文學電影地景特展、愛、理想與淚光: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(全)
,呼,報告結束。
(鹿主編真的很怕遲交阿!!!!!!)